admin

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感悟,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感悟20字

admin 人格魅力感悟 2024-07-22 38浏览 0

三国演义每一回感想1-20

1、篇一:三国演义第十二回读后感 《三国演义》既是一本历史小说,又是一本智谋大全。其谋略内容的丰富,运用谋略时手段的高明,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。在《三国演义》的谋略中,将计就计是很重要的一项谋略。将计就计是根据对方的谋略而制定一套相应的计谋,以达到打败对方或消灭对方的目的。

2、第一回: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,朝政日非,人心思乱。张角兄弟起事。百姓拥护,官军望风而靡,刘备不甚读书,性宽和,寡言事,喜怒不形于色;其父早丧,玄德幼孤,事母至孝;家贫,贩屦织席为业,为汉室宗亲。桃园三结义,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,二败黄巾于青州。

3、一是皇朝末路。从桓帝、灵帝、少帝,到献帝,汉家天子一代不如一代,一朝不如一朝。二是天下大乱。先是黄巾起义,然后宫廷内乱,从何进、丁原到董卓专权朝纲大乱。三是崭露头角。在权臣之间争斗的同时,一批袁绍、曹操、吕布、刘备等新星人物崭露头角。

4、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:曹操率兵东指。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,即毁书斩使,以表白抵抗的决心。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。周瑜打了胜仗,但他仍能谨慎从事,进行调查研究,连夜暗窥曹营。

5、《三国演义》以蜀汉为正统,处处尊刘贬曹,与陈寿《三国志》以魏晋为正统有别,历来视此为《三国演义》的主题思想。扬刘抑曹是《三国演义》的主调,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,说“强调正统”是该书主题,应该不会错。而所谓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的观念,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。

6、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,基本属于议论范畴,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,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。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过后的感触,重要是描写感受,具体如下:看完第三国演义第九回,我明白了王司徒的智慧。我也明白,吕布只不过是一个有三个姓氏的变化无常的小人,他只想要自己的利益。

《三国演义》第18回体会?

1、曹操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做了最佳的选择,先填掉壕沟,去掉行军障碍,再填柴薪积草在城边,这并不是要烧城,而是如填壕一样的做法,减少城墙与地面的高度差,以便军队的进攻,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云梯,只是绝不会放那些容易燃烧的草,而是黄土沙包等物了。

2、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魏、蜀、吴国,互相攻打的事情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——街亭,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。当时,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,只有一班文官,所带领的五千军队,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,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。

3、历史上的三国时期,蔡夫人心肠恶毒,因为先主劝刘表立长子刘琦为嗣,蔡夫人人十分憎恨刘琦,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刘琮继位,经常在刘表面前吹枕头风诋毁长子刘琦,并数次想加害他。后来蔡夫人走的一步臭棋,是当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,举荆州全境投降。

4、大意是顺应自然,不拘泥于繁文缛节。具体如下:原文:郭嘉入,操曰:“公来何暮也?”嘉袖出一书,白操曰:“袁绍使人致书丞相,言欲出兵攻公孙瓒,特来借粮借兵。”操曰:“吾闻绍欲图许都,今见吾归,又别生他议。

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读后感

1、三国演义第18回的读后感 篇一:读三国演义第18回有感 曹操率军攻吕布,夏侯惇与高顺军相遇。两马相交,战有四五十合,高顺抵敌不住,败下阵来。惇纵马追赶,顺绕阵而走。惇不舍,亦绕阵追之。阵上曹性暗地拈弓搭箭,觑得亲切,一箭射去,正中夏侯惇左目。

2、《三国演义》的第18回是: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读后感:“贾文和料敌决胜”讲述的是贾诩妙计破曹军的故事。曹操正在西南前线与刘表、张绣作战,荀彧从许昌来信告知,袁绍要兴兵进犯许都,曹操心慌,下令回兵。 张绣得知后就要追赶,贾诩阻止道:不可追也,追之必败。

3、如果你熟读三国应该知道,贾文和后来也加入了曹魏阵营,并且安享天年。这一回的两个主角,是曹魏阵营的一文一武重要角色。从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描写,可以得出,这两个人在曹魏阵营的地位是相当的。并且深得曹操信任与器重。这一回目的故事,完全是为了突出曹魏并将这一文一武写的淋漓尽致。

4、夫操之急于退兵者,必因许都有事;既破我追军之后,必轻车速回,不复为备;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:故能胜也。”刘表、张绣俱服其高见。诩劝表回荆州,绣守襄城,以为唇齿。两军各散。且说曹操正行间,闻报后军为绣所追,急引众将回身救应,只见绣军已退。

5、第十六回 吕布辕门射戟:学到了做事要动脑子,自己要有真本事。第十七回 曹操割发代首:学到了要想让属下做到首先自己先要做到。第十八回 学到夏侯惇的英勇让人叹服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继续浏览有关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感悟 的文章
发表评论